《乡愁青白江·地名史话》
系列三
城厢武庙
历史背景
城厢武庙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清嘉庆九年(1804年),金堂县令谢惟杰将其从文昌宫迁建于城厢镇东街,耗白银一百余万两。迁建后的武庙为三进院落:一进是前院,有辕门、仪门,二进院落由仪门到正殿,三进院落由正殿和倒座房构成,后院则为月台东西厢房和正殿构成。仪门前有一对貌似狮子的石刻神兽狻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其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原件已移至成都王建墓大门旁)。该建筑坐北朝南,以仪门和正殿为中轴线对称布局,现存正殿、东、西厢房。
↑ 图为城厢镇武庙
武庙里供奉的不是别人,正是关公。庙内正殿是端坐着的关公像,左右分别站立着周仓和关平,气势威严,栩栩如生。那么为何此县令谢惟杰要搬迁武庙呢?这是因为嘉庆元年至嘉庆九年(1796年—1804年),川楚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统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参加这次起义的主要是白莲教徒,当时白莲教在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南山、巴山的“棚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互相援助,“穿衣吃饭,不分尔我”,形成了一股与清政权对抗的强大力量,历史上称之为白莲教大起义。到嘉庆九年(1804年),起义军公开的武装斗争基本结束。这次农民战争历时九年,波及到五个省内(川、楚、豫、陕、甘),是鸦片战争前清朝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者,清王朝自此一蹶不振了。
清朝借用关羽宣传忠义,以此削弱底层百姓反抗情绪。清嘉庆时期曾发敕谕,加封关羽为“仁勇”,全国上下建有大量的关帝庙,关羽的身份也从关公、真君、财神变为武圣、关帝。
嘉庆九年,谢惟杰已在金堂县任知县三年,为了稳定一方秩序,他抚慰百姓,问民疾苦,开辟荒地,安定市肆。为了教化本地百姓,特地将武庙迁至到城厢明教寺旁,特地将武庙的高度提升至12米,高于本地文庙,创历史先河。这既是秉承朝廷意志的体现,也足见其非凡的勇气和见识。
图鉴
武庙
《城厢武庙》
《古镇皮影戏》
图片来源:
武庙 ——周琦
《城厢武庙》——邓建川
《古镇皮影戏》——邓建川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