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晋军区(赵尔陆、王平部):44年10月成立,辖2、3、4、5军分区;各分区基本上是原由晋察冀军区直辖的同番号分区改归(5分区是原雁北指挥部改为)。
2军分区(曾美、张连奎部):辖4(谢正荣、张星灿任上)、19(黄永山、张明任上)、43团(何友发、杨世明部)及八个县游击支队。
3军分区(李湘、黄文明部):辖2(钟天法、李植林任上)、42团(段志清、耿毓桂任上)及七个县游击支队。
4军分区(马龙、丁莱夫部):辖30(陈信忠、张华任上)、35(李锐、钟炳昌任上)、36团(侯正果、林鹤龄任上)及七个县游击支队。
5军分区(陈仿仁、马天水部):辖6团(范志辉、旷显扬任上)及八个县游击支队。
再看45年8月的情况。
冀晋军区(赵尔陆、王平部,副司令陈正湘):45年8月反攻时下辖十五个团。
2军分区(曾美、张连奎部):辖4(首长不变)、19(首长不变)、43团(首长不变),胜利后该三个团组成冀晋军区第2支队(编入晋察冀第5路反攻大军),拟参加夺取太原。
图片
冀晋军区副司令陈正湘一家
3军分区(李湘、黄文明部):辖2(刘北佛、裘永芳任上)、42(段志清、高通古任上)、46(李育民、霍嘉霖部)、49团(孙树峰、王新声部),胜利后2、42、46团组成冀晋军区第3支队(编入晋察冀第5路反攻大军),拟参加夺取太原。
4军分区(马龙、丁莱夫部):辖8(胡从明部)、9(首长不明)、30(首长不变)、36(罗霄文、林鹤龄任上)、47团(巫德九、旷显扬任上),胜利后30、36、47团组成冀晋军区第4支队(编入晋察冀第6路反攻大军),拟参加夺取石家庄。9月,30、47团与3分区49团组成冀晋陈正湘纵队3旅,首长马龙、傅崇碧,各团依次改称1、10、12团,下旬3旅到达雁北区。
5军分区(陈仿仁、马天水部):辖6(范志辉、葛振岳任上)、35(李锐、杨银声任上)、48团(邱会嵩部),反攻中拟参加夺取丰镇、集宁。9月,该三个团就地组成冀晋陈正湘纵队4旅,首长陈仿仁、黄文明,各团依次改称6、5、11团。
分析上面所述,从44年10月的情况看,2、4分区的建制团较多,3分区中等,5分区最少,分区实力与之对应。从45年8月的情况看,4分区的建制团达到五个,3分区其次,建制团为四个,2、5分区的建制团各为三个,其中部分是因军区调整部署的结果。如5分区是在45年的3月调入了4分区的35团才达到了同等实力。9月,4分区的36团调出,又因所属8、9团均为县级支队升编不久,实力有欠,所以该分区组建3旅时是拉了3分区的49团才得以成立。
这样细究,思路有了拓展。这就是到45年9月,实力稍逊的4、5分区都能成立建制旅(番号旅,下同),而实力不减或增加的2、3分区不大可能不成立建制旅。并且冀晋(军区)1、2旅的番号空置,只成立3、4旅也不合当时的编制规律(比较隔壁的冀察军区,相同或稍后时期其1、11、12、13分区依次成立了6、7、8、9旅,番号与冀晋军区衔接。虽然该军区除1分区外的其它分区的实力均赶不上冀晋军区各分区,但仍然没有哪家愿意“阙如”)。
在45年9月,冀晋4、5分区的主力部队(所谓冀晋3、4旅)集中到了冀晋区的北线(雁北)。其中4分区(它在冀晋军区的最南端)部队是因夺取石家庄无望而又因中央“向南防御,向北推进”方针的提出,而调到北线的。而此时的冀晋2、3分区主力部队(冀晋军区2、3支队)应该也是因夺取太原无望而返回各自分区,这样就形成了冀晋区的南线(晋冀边)。区内既然形成了两条战线,军区指挥班子自然也要分成两摊,这就是军区副司令陈正湘赴雁北指挥北线部队的背景,也应该是北线的冀晋军区主力(3、4旅)统称作陈正湘纵队的原由。我们在各种资料中看到的“冀晋陈正湘纵队”的构成,正是反映了这一历史情况。此外,冀晋陈纵没有正规番号,表明该纵属于暂时建制。
而处于冀晋区南线的2、3支队这一块,应是由坐镇军区的赵尔陆司令亲自指挥。上面提到4分区45年9月成立3旅时,是由该分区先期组成4支队的30、47两个团与3分区调来的49团合编而成。那么,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原先2、3分区组成的2、3支队,同时在45年的9月改成了冀晋军区的1、2旅。因为该两个支队的兵力充足,所以改建旅时都不需要什么调配,也因为这两个旅仍由军区司令赵尔陆指挥,所以为统一起见也暂时称作“冀晋赵尔陆纵队”,这也合乎当时晋察冀军区野战纵队的普遍称谓(如“冀察郭天民纵队”,“冀中杨成武纵队”等)。
综上,笔者归纳、推导得出的冀晋军区建制旅的“真容”是:45年9月,冀晋军区2、3、4、5分区依次编成了该军区的1、2、3、4旅,下旬3、4旅集结于冀晋区北线,1、2旅则驻守冀晋区南线,赵、陈正副司令各指挥一线。于是客观上形成了晋察冀军区战史中记述的“冀晋陈正湘纵队”和“冀晋赵尔陆纵队”。
最后,笔者将冀晋赵尔陆纵队1、2旅的构成情况归纳如下:
1旅:45年9月冀晋军区2支队改称冀晋军区1旅,首长曾美、张连奎,所辖4、19、43团依次改称4、3、8团(新,注1),编入冀晋赵尔陆纵队。
2旅:45年9月冀晋军区3支队改称冀晋军区2旅,首长李湘、陈宜贵,所辖2、42、46团依次改称2、7、9团(新),编入冀晋赵尔陆纵队。
图片
冀晋军区2旅旅长李湘
45年11月,冀晋赵纵奉命东进热河,所辖1旅3、4团、2旅2、7团随行。临行前8、9两个团拆散,部分并入充实2、3、4、7团,部分留在军区为骨干(注2)。12月冀晋赵纵(此时构成为纵指、1、2旅旅部及四个团)抵达热河后,与早前进入热河的冀热辽14、15分区部队(时为热河军区2、3旅)合编成立新的赵尔陆纵队,亦即热河纵队。原冀晋赵纵1、2旅合编热河赵纵1旅,4、2、7团依次改为1、2、3团,旅长李湘,政委曾美;3团编入热河赵纵2旅为6团。
注1:4分区原8、9团同时改称独立8、9团。
注2:笔者曾看到一份晋察冀军区的部署电文,其中称赵尔陆纵队的五个大团已调到热河。那么可能是赵纵赴热河时带走的团队尚包括9团。12月到了热河休整时,由于各团沿途逃亡离队(新兵多啊)情况较重,9团才撤销补入到其它四个老团。
老夫子军史笔记
2021-6-30修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