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最强载体,地方文化是传统文化深刻、具体、生动的存在。乐山市地方文献馆致力于将古往今来“乐山人写的”和“写乐山的”尽收永藏。
《医学探源》,陈鼎三辑著,书面由郭沫若题写,1941年印。
《医学探源》,陈鼎三编著,江尔逊点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这部书是乐山人的骄傲。
乐山历代不乏名医,像北宋时峨眉山道人首创“种痘(天花疫苗)术”,南宋时夹江人皇甫坦治好了连御医也无能为力的显仁皇太后眼疾。相沿至民国,乐山城有白蔚然、杜瑞林,犍为有汪耀赓、熊光宗等等,代代皆有名医守护这方众生,但他们并未留下著述。这部书能传世,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再版,难能可贵。这是其一。
其二,这部书由郭沫若题写书面,陈宗常、欧阳惠、游国辅作“叙”。郭沫若,自然是了不得的大文豪。陈宗常呢?他是比作者小6岁的族弟,字珩伍(1881—1950)。190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同盟会。1922年,被黎元洪任命为总统府高级顾问。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成功,他转而从教。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50岁回到苏稽故里,以著述、绘画、收藏为乐。武汉大学西迁乐山,许多教授慕名前往拜访。欧阳惠,即欧阳里东,是乐山有名的大居士。马一浮在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两次租用乌尤寺房屋,即由他作为协议见证人。游辅国(1889—1951),字子九,是“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的父亲。民国时期,曾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古蔺、名山、靖化(今金川)等县县长,后来回乐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展开剩余69%这三篇“叙”,皆谈到了一个问题,即古往今来,医书汗牛充栋,但大多属于“畸形之书”,支离破碎,甚或窜改,“著述愈多,大道愈晦”。进而盛赞陈鼎三能循神农、黄帝、歧伯、仲景之要旨,广涉古今医书二百馀家,分泾渭,辨瑕瑜,崇正道,斥畸形,抉隐秘,尽精微,由博返约,正本探源,“医者浏览之,可以见病知源;病家检索之,可以幸免误治;生徒诵习之,可以直窥歧黄堂奥”。
陈鼎三指明国医探源图。
当然,书写得好不好,不能只听三位名人的说词。民间对“名医”的痴爱,向来无非两条:传承与传奇。传承方面,陈鼎三父亲陈光先是清末乐山的外科名医,“由其父指示门径,稍后,受业于邑之名医陈颖川”。其门人,该书(1941年版)“版权页”罗列了30名,其中多有为后世所称道者,像张继先(1911—2012),是国内有名的肿瘤专家,1959年至1963年被特邀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院士、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后来因子女多、家境困难,主动请调回乐山专区医院任主任医师,一直到退休。陈鼎三另一位门人(也是其女婿)江尔逊(1917—1999),是全国有名的“伤寒临床家”,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对于老乐山人来讲,这两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医学探源》1941年版所载之“版权页”。
至于陈鼎三“生死肉骨”的行医传奇,江尔逊在《陈鼎三先生传略》(载于该书1985年版)中便列举了3个案例:
一,“夹江县周渭宾患伤寒坏病,诸医断其必死,望而还走。家人悲痛欲绝,急延先师,而犹恐不及,已备后事。先师至,见患者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大汗如珠,面颊泛红。时而躁扰,双目已瞑,气息微弱,六脉俱无。值此元阳衰微,命火将绝之际,先师临变不惊,激然投以大剂白通加猪胆汁汤。一剂阳回利止,脉出厥愈。”查,周渭滨(1879—1947),名光藻,民国时期乐山“永言”“昌言”两家大书店及夹江“永昌和”书店的老板,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乐山代理人。1947年去世后,其墓志铭由光绪三十年(1904)探花商衍鎏书。
二,“1934年,先母患大头瘟,头面焮肿,灼痛难忍,皮薄光亮,眼不能睁,卧床旬日,屡治乏效。先师至,疏三花饮(金银花30克,菊花30克,鲜地丁120克,生甘草15克)一剂显效,三剂痊愈。”
三,“先师擅长脉学。其长子年方不惑,患肺病。时值初夏,一日至其父诊所,先师偶为之切脉,诊毕,令其急回家疗养。其子去后,先师叹息不已,私语门人曰:吾子之疾,难越仲夏。门人问其故,曰:《难经》言,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吾子之脉若斯,非行尸而何!其子返家,果卧床不起,七日之后,溘然死去。时传先师能预人死生,极言其诊断之精确也。”
如此传奇,如此佳作,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作者简介:
陈鼎三(1875—1960),名宗锜,乐山苏稽人。15岁习医,潜心医书,“始知咸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书而出”。光绪二十四年(1898),通过嘉定府自行组织的考核,获得从医资格,从此悬壶济世,名噪遐迩。1937年下半年,在乐山城东大街(现“新又新剧院”旁)举办中医学习班,因授课需要开始整理心得,撰写《医学探源》。该书共6卷,分别为“生理病理学”“诊断学”“脏腑病机证治”“伤寒六经病机证治”“本草辑要”和“食疗”,其中卷三、卷四共开列233方。陈鼎三一生手不释卷,还著有《常见病简易治疗》《心腹诸痛论》《柴胡集解》等。
馆藏地点:乐山市地方文献馆名人堂古代著述区。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