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可不可以做面膜、护手霜?”
“草莓明胶肥皂居然还可以吃?”
在“‘碳’寻绿色材料——草莓遇见胶原蛋白”科技实践中,北京市昌平区12所中小学的学生们把昌平特色水果草莓“玩”到了极致。
原来,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位“科技奶奶”的指导——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雅钦。年逾六旬的黄教授是胶原基材料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学生科普教育。



黄雅钦教授指导昌平区第二中学学生利用草莓提取物制作的产品。
在北京中小学里
有一大批活跃在校园里的
“科技爷爷”“科技奶奶”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
助力青少年点燃科技梦想
近日,在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举行的2025年新增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集体授牌及科普教育专家聘任仪式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等15家单位正式挂牌,37名科普专家获颁聘书。至此,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已达53家,科普教育专家人数增至116名。这场聘任仪式既是对过往科普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银发力量”持续壮大的生动注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教授报告团成员陈志英为学生做科普讲座。
阵地扩容
“五老”助力构建多元科普网络
“我们创建科普教育基地、组建专家队伍,核心就是要整合资源,让青少年能近距离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在授牌仪式上的讲话,道出了北京科普教育阵地建设的初心。
从高校实验室到社会博物馆,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创新中心,“五老”们正以多元阵地为依托,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教育网络。
“ 我喜欢这种亲眼观察、亲手体验、亲身参与的科学实践。科普基地像一扇扇窗户,专家们像是打开窗户的人,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北京中学科技分校学生章明泽表示。
中小学生通过沉浸式科学体验获得素养提升是“五老”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北京中学科技分校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带来的“生物制造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普报告,而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参观活动让他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生物反应器的运作。
精神传承
“原创科普”播撒科学火种
“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用科学家自己的故事,让青少年感受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志向。”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刘定生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北京“五老”科普的核心特色。这支平均年龄69岁的专家队伍,成立28年来用“原创科普”的独特方式,让科学知识变得有温度、有力量。
“五老”专家善于将个人科研经历转化为生动教材。在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守正大讲堂”上。
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赵战生深情讲述了国家信息保护团队的创业历程:“没有纸张就捡印刷厂的纸边,没有驻地便改造板房,行李放进实验室就是家。”
老教授用亲身经历诠释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科研精神,让“控制论”“信息论”等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
课后,学生樊智博激动地说:“科学家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中国科技的辉煌,现在科学火炬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让它继续燃烧。”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石耀霖参加科普活动。
近年来,不同领域的“五老”专家,正用专业所长覆盖青少年科普的多元需求。
在北京市顺义区南彩第二小学的课堂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董景新与师生们展开了关于机器人未来的互动讨论,从机器人发展史到未来应用场景,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在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的教室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邓胜华用激光笔、三棱镜等简单器材,现场演示光的传播与色散现象,学生们在惊叹中理解了光学原理……老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科普讲座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76岁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教授带来“生物与环境”科普讲座。
“五老”科普的独特价值,更在于科学家们的言传身教。
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不仅走进数十所学校开展科普,还以“B站UP主”身份分享地球科学知识与科研趣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教授徐扬禾通过线上讲座,为京、冀、鲁、豫、川等地16所乡村小学的近千名学生讲解飞机飞行原理,鼓励他们投身航空航天事业。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王水弟从手机芯片切入,用生动演示让小学生理解“强国必须强芯”的深刻内涵。
数据也见证着“五老”科普的丰硕成果: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双百”活动仅2024年就在北京市各区中小学校开展活动300余场次,受益学生达10万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传递知识,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报国的种子。
协同育人
“银发力量”激活科普生态链
在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版图上,“五老”不仅是科普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资源整合的纽带、育人生态的构建者。他们以“双百”活动为抓手,推动高校、中小学、家庭、社会形成科普合力,让科学教育从单一活动转化为系统工程,激活了全链条育人生态。
“五老”参与的校校协同,让高校资源与中小学需求精准对接。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关工委组织顺义区第一中学、仁和中学、石园小学的师生,分别走进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科普基地,在老教授的带领下了解航空航天发展史、“两弹一星”精神,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
家校社协同中,“五老”的桥梁作用愈发凸显。
北京市西城区“五老”导师王建宗研发的“三然”管理模型,指导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开展科普课后服务,让科学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北京市房山区、昌平区组织“五老”参加“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活动,为学生、家长现场提供科技实践指导。
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关工委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关工委,组织老教授与学校、家长代表座谈,共同探讨科普教育的有效路径。家长们纷纷反馈,“五老”专家的科普不仅让孩子学到知识,更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这种成长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88岁的北航老教授徐扬禾为学生带来航空航天主题讲座。
“五老”还通过培育青年力量,推动科普事业薪火相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工委组织“五老”为支教团和社团成员开展科普宣讲培训,分享选题技巧、课件制作、语言表达等实战经验,提升青年学子的科普能力。这种“银发带青丝”的模式,既发挥了“五老”的经验优势,又为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生力量,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提质升级
构建科普育人长效机制
从2024年首批38个科普基地、79名专家,到2025年科普基地达53家、专家增至116名;从单一科普讲座,到“阵地+活动+队伍+机制”的系统构建,北京“五老”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实践,正朝着规模化、规范化、长效化方向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样板”。
为适应新时代青少年需求,“五老”科普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
在内容上,从传统科学知识向前沿科技延伸,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科普成为热点。
在形式上,从线下讲座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线上科普直播、VR科普体验等新形式不断涌现。
在覆盖面上,从城市学校向老少边地区延伸,北京“老校长下乡”团队带动科普资源向河北阜平、云南兰坪等偏远地区辐射,让更多青少年受益。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何宇飞的感言颇具代表性:“科普基地和老专家们让我站在了科学前沿,我要努力学习,踏实走好每一步,将来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精神层面的转变,正是“五老”科普育人的核心价值所在——不仅传授知识,更培育品格;不仅点燃梦想,更塑造未来。
重阳敬老,更敬其志,敬其行。
衷心祝愿所有“科技爷爷奶奶”
幸福安康,青松不老!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杨旭 张娜
编辑:姜思瑶
校对:杨旭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